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黄箫的博客

黄箫的油画作品

 
 
 

日志

 
 

百家衣  

2011-10-08 19:25:55|  分类: 随笔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喜爱做拼布。喜欢柔软的布在手中的感觉,温暖,安静,踏实。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 - 黄箫 - 黄箫的博客

 百家衣是婴儿服的一种,由100个家庭贡献出的布片做成,故名百家衣。每当婴儿出生后,特别是数世单传、男孩稀少的人家,孩子的啼哭打破了家庭的沉寂,全家人为之惊喜万分。这时,孩子的奶奶、爷爷就要向左邻右舍报告喜讯,并向百家近亲好友求乞布块。特别是那些姓“刘”、“陈”、“程”的人家,老人们绝对不会轻易放过。因为“刘”、“陈”、“程”谐音“留”、“沉”、“成”,在老人们看来,这些谐音都是吉利之语,对于保佑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这些人家的一小块布头或是一方旧布片,老人们也会珍重地收留下来。布块的大小、花色一般不太讲究,但以蓝色的为最好。因“蓝”谐音“拦”,只要有蓝色的布块,妖魔鬼怪就收不走孩子。
    
人们把百家的布块缝在一起。百家衣的布贴花是用小块的不同颜色布料拼接而成各种图案的刺绣手法,在我国民间又称“补花”。据老年人讲,缝百家衣的讲究也很多,像布纹的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衣服不能在胸前开口,要做成偏开口的大襟衫,也叫道袍衫。做这种衣服,往往不能完全缝好,老人们常在底襟处留个口子,此称“藏魂处”。待孩子满月后,再由孩子的母亲将口子缝住,这就说明孩子的魂灵留在了母亲的身边,再也不必为孩子操心了。
    
百家衣古称“敛衣”,据《云仙杂记》载:“伊处士从众人求尺寸之帛,聚而服之,名曰敛衣。”从唐代以后,人们才称它为“百家衣”。关于百家衣的来源,研究者陈雨门先生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是来自戏曲中扮演的状元,大多出身寒微,未中魁首之前,例着补丁服,江湖语称‘富贵衣’,含有先‘否’后‘泰’和初‘贱’终‘贵’之用意;二是来自僧尼所穿之‘百袖衣’,表示小儿已入佛门,受佛保佑,将遇难呈祥,逢凶化吉。”由此,民间才有了百家衣,才有婴儿穿百家衣辟邪免灾的风俗。开封有俗语说:“穿了百家衣,能活七十七。”凡此种种解释,都是为了达到给小儿祈福的目的。

穿百家衣的风俗,虽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它体现了人民群众那种朴素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美德。这些风俗产生的原因,恐怕是由旧时生活条件、医疗条件落后造成的。在当时的情况下,孩子生病后,不能及时得到治疗,夭折儿童很多。人们无法抵抗自然灾害和疾病的威胁,便采用穿百家衣的方法,希望孩子得到更多人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条件的改善,这种保护儿童的习俗已失去了其原始的意义,只是作为孩子逗乐和联络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手段存在于民间。

  评论这张
 
阅读(608)| 评论(6)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